日前,記者來到讓胡路區(qū)銀浪牧場全興鴕鳥廠,采訪了遠近聞名的鴕鳥養(yǎng)殖大王張開秀。
一進廠門,就傳來了機器馬達聲,循聲望去,空地上,一臺機器正在粉碎花生皮,工人師傅告訴記者:“俺們正給鴕鳥準備飼料呢!”
再往遠看,一個個寬敞的鳥圈內,一人多高的鴕鳥們行色各異:有的正邁著大長腿來回奔跑;有的站在一邊休息,小腦袋東張西望瞅個不停;還有的在與同伴玩耍嬉戲……
“現(xiàn)在,我這鴕鳥養(yǎng)到270只了,東三省就屬咱這兒最多!”廠長張開秀迎了上來,自豪地介紹著。坐在炕頭,記者腦中就冒出了大問號:這非洲鴕鳥在大慶這種高寒地帶能適應嗎?當時怎么敢嘗試?
“風險肯定有,但這種動物環(huán)境適應能力極強,問題不大,況且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打法,利潤空間也很可觀。”張開秀舉了個例子:前幾年,僅一枚鴕鳥蛋殼就能賣35元,它幾乎相當于當時20斤雞蛋的價格。
敢闖、敢干的勁頭,理性的思考,加上豐厚的利潤,讓張開秀走上了特種養(yǎng)殖之路。
2003年,張開秀2萬元起家,買了15只鴕鳥,租了三間房,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
一沒疾病防治知識,二沒鳥蛋銷路,曾讓張開秀一籌莫展。在讓胡路區(qū)和銀浪牧場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問專家、看書籍,發(fā)短信、上百度,經過了一段時間波折,張開秀終于摸索出了養(yǎng)殖經驗,也漸漸打開了銷售市場。
張開秀說:“鴕鳥身上都是寶貝:鳥蛋一個能賣200多塊錢,鳥肉、鳥皮、鳥毛都很值錢。一只母鴕鳥,一年平均產蛋50枚左右,產值至少10000多塊錢呢。”
幾年前,好“獵奇”的老張又引進了30只澳洲鴯鹋,這種更加罕見的禽類,現(xiàn)在也讓他見到了高收益。
如今,張開秀的廠子一年產值達到了140多萬元,鳥雛、鳥蛋銷往東三省各地。
做大規(guī)模的老張又有了新打算。他把記者領到了廠內的一個展廳,里面展示的都是用鴕鳥蛋、鳥皮、羽毛等做成了工藝品和食品、日常用品。
“我正在嘗試延長鴕鳥產業(yè)鏈,近期一直在與食品、工藝品、日用品等企業(yè)聯(lián)系,開發(fā)各類新產品,把這個產業(yè)做得更大。”面對未來,張開秀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