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青河縣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行行整齊的沙棘樹,它們像哨兵一樣守護著青河縣的人民。
青河縣冬季寒冷漫長,夏季干旱短暫,年無霜期平均在90天左右,四季變化不明顯,晝夜溫差大,這里只適應種植土豆、玉米和小麥等農(nóng)作物。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前,農(nóng)牧民主要靠放牧及種植農(nóng)作物為生。
哈提帕·黑薩家就坐落在這擁有10萬畝沙棘林的青河縣。她家以前僅靠種植的幾十畝小麥和飼養(yǎng)牲畜維持生計,由于周邊土地沙化比較嚴重,每年的收成總是不好,生活過得十分拮據(jù)。自從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以來,她家人均純收入從不足2000元增加到萬元以上,自己也從牧民變成了沙棘種植大戶,這一切變化都與退耕還林密不可分。
2001年,有遠見的哈提帕就承包了村里山坡上的撂荒地350畝,但因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等原因,一開始種植的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不是很理想,一直以來,她都在苦心研究如何利用好這片土地。2002年,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哈提帕以她獨特的眼光和超前的發(fā)展意識,緊緊抓住機遇,帶領(lǐng)全家開始小面積的試種沙棘,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看著不起眼,過去在戈壁灘上隨處可見的野果子竟然成了她致富的“金豆豆”。
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哈提帕種植沙棘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上級有關(guān)部門審批,還要取得本村農(nóng)民的支持和理解,又要細心管護新栽植的幼苗。
造林初期,為解決350畝荒地上植樹造林的資金,她向銀行申請貸款,每天要在縣城和村子之間往返多次,辦理繁瑣的手續(xù),找擔保人,甚至把自己家的房屋和牲畜作抵押……
哈提帕沒有退縮,她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堅持了下來。造林資金剛到位,沙棘苗定植完畢,哈提帕又忙著對沙棘地進行管護以便提高沙棘的成活率。她帶領(lǐng)全家投資6萬余元,用石頭、鐵絲、木材對沙棘林地進行防護圍攔,在大搞圍欄建設的同時,她又拿出4萬余元,購進水泵,修建渠道等水利基礎(chǔ)設施,加強田間管理。
哈提帕所居住的青海村是牧民轉(zhuǎn)移牲畜的草場通道,周圍環(huán)繞著牧場,雖然有簡易圍欄的保護,但是新栽的沙棘苗還是經(jīng)常遭到牲畜的啃食和踐踏,需要晝夜看守,每逢牧民轉(zhuǎn)場都是她最揪心的時候,后來她干脆在林邊打起帳篷,吃住在那里。她還靠自己的力量,用石頭砌起了長達2公里的石頭墻,有效防止了牲畜對沙棘苗的破壞。
辛勤的勞動,終于有了回報,哈提帕栽植的沙棘苗成活率達到99%,贏得了全村人的稱贊。經(jīng)過幾年的種植及精心管護,哈提帕家退耕還林沙棘種植面積達到350畝,現(xiàn)在正值沙棘葉的采摘期,每天都有20余人在林里采摘沙棘葉,自己獲利的同時也幫助周邊村民創(chuàng)收。哈提帕預計今年能賣50噸沙棘果,光果子和葉子就可以掙20萬元左右。
哈提帕致富不忘鄉(xiāng)親,她將自己多年來種植沙棘的技術(shù)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村民,帶動整個村子的人來種植沙棘,共同致富奔小康。
如今,哈提帕維修了房屋,硬化了院場,家里添置了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還買了大貨車、私家車及現(xiàn)代農(nóng)具,哈提帕笑稱自己的大貨車為“沙棘車”,這是種植沙棘后的第一桶金所換來的實物。“沒有種植這個‘金豆豆’哪來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哈提帕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