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別名番茄,老濟寧人還喜歡稱它“洋柿子”。這種紅彤彤、長相喜慶的蔬菜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深受老百姓喜愛。如今,隨著溫室栽培技術的推廣,它們幾乎一年四季都出現(xiàn)餐桌上。不過您知道嗎?在任城區(qū)長溝鎮(zhèn)中韓村,栽培西紅柿的歷史已經有幾十年了。近年來,在鎮(zhèn)黨委和政府的扶持下,“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充分發(fā)揮規(guī)模效益,長溝鎮(zhèn)成立了魯西南最大的西紅柿種植基地,讓這個種了幾十年的蔬菜,成了中韓村村民的“搖錢樹”、“致富果”。
一個大棚年產兩萬多斤,農民嘗到甜頭
9日上午,記者來到了位于長溝鎮(zhèn)中韓村的浩豐農業(yè)合作社。走進合作社大門,只見一個個大型的蔬菜大棚排列整齊、頗具氣勢。雖然外面寒風陣陣,可是大棚內卻是溫暖猶如初夏。剛剛推開大棚的木門,一陣熱浪便迎面而來,一株株生長旺盛的西紅柿順著搭建好的藤架努力向上生長,一顆顆誘人的大紅果實掛滿枝頭。承包大棚的農戶韓廣敏正和妻子一起忙著修剪植株,只見他抱著一大摞西紅柿秧說:“現(xiàn)在氣溫回升,西紅柿苗子長得太快,發(fā)出來很多新的枝條,影響通風,所以必須得把它們及時清除,否則就會影響到果實的成長。”種了8年西紅柿的韓大哥現(xiàn)在可以稱得上半個專家。
韓大哥告訴記者,中韓村有著幾十年的西紅柿栽種歷史,村子里的很多老百姓都靠種植西紅柿謀生,只不過大都是散戶種植,各自忙各自的。3年前,村里有了農業(yè)合作社,韓大哥果斷加入,在合作社的西紅柿種植基地里承包了兩個大棚。“我這個大棚東西長100米,實際占地面積將近3畝,能夠用來栽種的面積大概是一畝半左右。從頭年10月到第二年6月,一連8個月,大棚內都可以長西紅柿,粗略算下來,一個大棚一年能產出兩萬多斤西紅柿,種兩個大棚,總的毛利潤大概在10萬元左右。今年冬天由于氣溫的原因,西紅柿長勢受到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不過幸而菜價總體較高,尤其是西紅柿的批發(fā)價持續(xù)都保持在3元一斤以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部分損失。”如今,韓大哥夫妻倆一天到晚把精力放在了蔬菜大棚上,除了吃飯、睡覺,一天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大棚里勞作。“咱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靠自己的勞動每年收入十來萬。不僅吃穿住用不發(fā)愁,還能供兩個孩子上學讀書,我心里已經很滿足了。”韓大哥說。
“目前,光是設在村里的合作社占地就有120畝、有16個大棚,還有一個大型的智能溫室用來育苗。同時,帶動了周邊地區(qū)數(shù)百畝地的農業(yè)種植。我們的合作社讓眾多村民嘗到了甜頭。”采訪中,浩豐農業(yè)合作社經理韓曉偉告訴記者,現(xiàn)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準備放棄“單打獨斗”的傳統(tǒng)種植模式,加入到合作社的大家庭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提高西紅柿的種植、銷售狀況,合作社對廣大農戶采用了“四統(tǒng)一”的管理方式,即統(tǒng)一育苗、統(tǒng)一技術、統(tǒng)一施肥、統(tǒng)一銷售。原來農戶們種大棚都是自己買苗子,自己上化肥,懂技術的產量高些,不懂技術的只能按照祖輩流傳下的經驗生搬硬套,一旦遭遇大規(guī)模病蟲害,很有可能面臨絕產的危險。即便果實最后獲得大豐收,如何銷售出去也是個難題。但現(xiàn)在好了,合作社實行一條龍管理,從育苗到銷售都不用農戶操心。“拿育苗來講,我們采用了先進的穴盤基質技術、選育優(yōu)良品種;植株載種完畢后,再按科學配比搭配肥料,在促進西紅柿生長的同時保障果實綠色無污染;每半個月邀請農業(yè)專家、技術員來大棚巡查,將病蟲害及時扼殺在萌芽中。此外,還不定期召開種植戶科普知識培訓,讓農戶掌握最先進的種植技術。最后,等西紅柿成熟上市,公司統(tǒng)一找銷路,來自全國各地的商戶,把收購車直接開到了合作社。這樣一來,就給農戶節(jié)省下更多時間,讓他們把精力放在土地上來。”韓經理告訴記者。
今年60歲的韓繼圖是中韓村合作社的最大受益者。妻子患病多年、家里3個孩子,還有一個80多歲的老人需要贍養(yǎng),日子過得十分清貧。后來,村委、合作社得知了老韓的遭遇,采用“先種地后付費”的方式前期無償租給老韓一個蔬菜大棚,還免費提供西紅柿苗、化肥。等老韓賺到錢,再把相關費用補上。如今,老韓的西紅柿獲得大豐收。“賣完西紅柿,刨去大棚的租種費用,最后竟然剩下兩萬多元。這一年收入能趕上過去十年,咱合作社帶給我的改變真是太大了!”老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