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農業(yè)部發(fā)布《關于加強屠宰行業(yè)管理保障肉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中要求,要切實加強屠宰行業(yè)管理工作,保障屠宰環(huán)節(jié)質量安全,確保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就當前加工消費領域的熱點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肉類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陳偉。
記者: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而養(yǎng)殖環(huán)境是肉制品生產的源頭,如何看待養(yǎng)殖端(比如飼料)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陳偉:肉類生產是關系食物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原材料必須是安全健康的,才能給消費者以保障。肉類食品質量安全有兩個源頭:一是動物來源,牛、羊、雞等畜禽品種不同,肉的品質自然不同。二是養(yǎng)殖端的飼料,動物吃的什么,對于消費端食品安全有很大影響。所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合理使用,對于整個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有很大幫助。吃的東西好,動物生病少,用藥少。另外,氨基酸等添加劑有助于提高肉質,對消費者是一種利好。今后能否研究出適合孕婦、老年人、學生等不同人群的肉產品,飼料也是關鍵因素。
記者:消費市場對中高端肉制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很難判斷各類肉制品品質高低,應通過何種方式解決?
陳偉:政府的職能部門要嚴把食品安全關,同時,肉類協(xié)會也要對消費者提供一個參考標準。當前,市場上的肉類產品同質化嚴重,導致一些好的肉產品“優(yōu)質不優(yōu)價”,這也是企業(yè)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倡導肉制品分類分等分級,對幫助消費者進行選擇十分重要。實現分類分等分級,可以采取顏色標記,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品質,消費者不需要知道復雜的標準,也能選擇肉制品。另外,當前“炒概念”的問題也十分嚴重,一些產品的真正品質其實經不起考驗,需要消費者仔細分辨優(yōu)劣。
記者:當前禽蛋加工業(yè)開始興起,國內市場發(fā)展前景如何?
陳偉:從國內禽蛋產業(yè)來看,基本上是散養(yǎng)、未加工或粗加工,禽蛋產業(yè)具有加工能力的企業(yè)很少,極個別企業(yè)比較重視,比如正大、德清源等,蛋品加工機械化程度很高。目前國內已有向禽蛋加工發(fā)展的趨勢,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進來。同時,人才建設、技術研發(fā)都需要大量投入。就消費端而言,需要轉變消費者的認識,讓消費者接受現代化技術的加工產品。人們常說的“笨雞蛋”,也會有一些細菌超標,其實并不一定真的品質好,不一定合乎標準。通過飼料原料的調節(jié),禽蛋的營養(yǎng)成分也可以改善。
記者:現今國際畜禽屠宰技術十分先進,如何看待目前國內屠宰分級工業(yè)化程度較低的現狀?
陳偉:當前企業(yè)大多采取屠宰后結算的方式,毛豬稱重的方式不科學,很少使用。當前國內屠宰分級人為因素多,大多是憑經驗完成。國外屠宰分級比較科學,比如丹麥,按照背膘的厚薄進行分級,高效易行。盡管如此,這在國內仍難以推廣,主要是南北方飲食差異。北方吃瘦肉多,南方肥肉消費多,如果按照國外一個標準進行分割,不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目前肉類協(xié)會制定的有關整個畜禽屠宰的條例有上千條,我們也正在重新梳理,去除部分不再適用的內容,幫助解決養(yǎng)殖端和加工端的矛盾。
記者:有研究表明,肉制品的色澤和酸堿度對肉的品質有較大影響,應如何通過加工提升品質?
陳偉:宰殺過程中,畜禽由于緊張和壓力,產生應激反應,體內酸性物質增多。酸性物質較多,時間一長顏色會有變化。常說的排酸過程,就是指排出毒素和有害物質的過程,一般豬肉排酸需要24小時,牛肉排酸需要48小時。排酸也是為了讓胴體恢復宰殺前的狀態(tài),色澤、風味也會更好,這也是為什么鼓勵食用冷鮮肉(一般在0℃~4℃環(huán)境下排酸)的原因。
記者:部分牛羊肉企業(yè)擔憂,進口肉對國內肉價有沖擊,真實情況是怎樣?
陳偉:2005年以前,其他國家向中國出口的肉類很少。如今肉類消費多元化,肉類進出口貿易也多極化,近幾年肉類貿易量翻番。去年我國進口達到255萬噸,但與我國每年8700萬噸的總產量比,差距較大。同時,每年我國還出口90多萬噸,按此計算,每年逆差就是100多萬噸。有人說進口肉對國內肉價有沖擊,其實是不準確的。單靠進口,肯定解決不了我國民眾吃肉問題,也不會對肉價產生大的波動影響,肉價波動,還是國內市場因素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