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起伏的青山間,一塊塊色澤紅亮的番薯干飄散出陣陣香味,走進杭州臨安市玲瓏街道高源村高山自然村,許多村民家門口都曬著番薯皮,有的村民在削番薯皮,有的村民在煮番薯,有的村民在烘番薯,這一塊小小的番薯干慢慢成為村民收入的重要一部分。
薯香不怕高山上
“我們高山上的番薯干純天然、味道好,又甜又香,來買的人很多,我都來不及賣,婆婆也來幫忙了。”說話的是高山村村民,今年59歲的陶雪蘭。
受天氣影響,陶雪蘭家的番薯減產(chǎn)了不少,去年賣了將近一千斤番薯干的她,預計今年只能賣五六百斤,雖然減產(chǎn)了,她依然十分忙碌。
早上4點左右起床,洗凈、削皮、去兩邊蒂頭、切成大小接近的塊狀、煮七八個小時、烘一天一夜,陶雪蘭說幾乎每天都要凌晨一點左右才能休息,“番薯不論是在鍋里煮,還是用炭烘,都離不開人,因為火候稍微把握不好,不是焦了,就是烘不透,味道不好。”
為了制作出美味的番薯干,陶雪蘭早早地砍了柴,請人幫忙燒炭,還準備好了竹制烘簍“用炭火和烘簍烘起來的番薯干,帶著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的香氣,味道特別好。不過因為番薯干剛烘時,需要比較高的溫度,烘簍只能使用一年的時間,所以要提前準備。”
雖然辛苦,陶雪蘭卻不想放棄,因為孩子在外面工作,婆婆年邁,丈夫中風,家庭的重擔幾乎由她一個人扛起。從每斤2元、5元,到現(xiàn)在的每斤20元,陶雪蘭覺得做番薯干更有勁道。
“多的時候,一次能賣百來斤番薯干,去年忙了一個多月,有一萬多塊錢收入,今年沒有那么多,不過也是一筆收入。”陶雪蘭一邊忙碌著一邊微笑著說,做番薯干已經(jīng)十幾年了,以后也會做下去。
精心制作新品忙
薄薄的番薯片,混著星星點點的芝麻和桔子皮,亮眼的黃色是高山村村民陶愛珍家今年的新產(chǎn)品。將番薯洗凈,去皮去蒂后,切碎蒸熟,并用鍋鏟將番薯煸成泥,將蕃薯泥放在紗布蓋著的模具上,用刀刮平,曬兩個大日頭,最后切成條狀。無論是用油炸,還是微波爐烤,陶愛珍說,都非常美味。記者品嘗了一塊剛曬好的番薯片,淡淡的番薯香縈繞鼻尖,入口非常有嚼勁。
選用紅皮白心番薯,在黃泥中插秧后用山泉水灌溉,收獲后在家中存放一個月,陶愛珍說,這就是她家番薯片有韌勁的秘訣。
“黃心番薯軟糯,適合制作番薯干,而紅皮白心番薯水分比較足,生吃就像水果,用來制作番薯片不會有裂痕。”陶愛珍說,因為紅皮白心番薯種水分多,不易保存,往年產(chǎn)量都比較低,今年意外地迎來了大豐收。
心靈手巧的陶愛珍,打起了用紅皮白心番薯制作番薯片的主意。因為口感不錯,制作的番薯片受到了不少顧客的歡迎,盡管售價25元一斤,短短幾十天時間已經(jīng)銷售了兩三百斤。
忙著制作番薯干的陶愛珍夫妻倆,今年因為制作工序復雜的番薯片更加忙碌了,盡管辛苦,他們依然不愿意離開生活久了的高山。
番薯干、番薯片、香榧、茶葉……陶愛珍夫妻倆,一年到頭奔波在田間地頭,高山上的他們過著忙碌而又充實的生活
奇思妙想工藝新
相比其他農(nóng)家制作番薯干的忙碌,高山村村民王平一家顯得比較悠閑,他們的秘密武器就是烘箱。
王平的兒子開著一家農(nóng)副產(chǎn)品店,2013年,為了大規(guī)模制作番薯干等農(nóng)產(chǎn)品,王平購買了烘箱,并花費數(shù)萬元搭建了配套的廠房。
“我們家鮮番薯比較多,今年有一萬多斤,傳統(tǒng)的炭烘一天一夜時間最多只能制作幾十斤番薯干,我們一天能做好幾百斤,而且全封閉烘制,品質(zhì)也不錯。”王平說,雖然成本投入比較大,但設置好溫度以后,烘箱就可以自動烘制番薯干,大大節(jié)約了人力成本。
用木頭打成冰柜大小的柜子,頂部開著三個氣孔,底部則是一只炭盆。打開木柜門,里面覆著不銹鋼鐵皮,中間有5層架子,其中3層烘著番薯干。在高山村村民陳水明家中,記者見到了他父親自制的烘箱。
受王平家烘箱的啟發(fā),作為箍桶匠的陳水明父親,今年制作了烘箱。陳水明說,自制烘箱工序比較簡單,效果卻很好,不僅節(jié)約了三分之二的炭,還更省力,只需要移動不同層次的架子就可以使番薯干受熱均勻,而不需要時常給烘簍上的番薯干翻身。
相同時間,木質(zhì)烘箱能比烘簍烘制更多番薯干,量多了,陳水明卻一點也不擔心銷路,“我女兒在微信上賣番薯干,很受歡迎,我們按照顧客需求烘制番薯干,根本不愁銷路。”
從走著山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番薯干,到在家里按照顧客的需求制作番薯干,高山村的村民們形成了屬于他們的番薯產(chǎn)業(yè),過著屬于他們的山里生活。
下山時,夜色深沉,明月已經(jīng)掛在枝頭,枕著月色,伴著番薯干飄出的濃濃甜香,高山村正在編織著一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