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海歸”,人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落戶高科技園區(qū)創(chuàng)業(yè),就是受聘走上高薪崗位。可是,卻有這樣三位80后“海歸”甫一回國,就一頭扎進了蕭山的深山里,種起了蔬菜。
一邊是頭頂光環(huán)的高學歷,一邊是最接地氣的農活,面對許多人的質疑,三位海歸用一個“古農”品牌連接起兩端。“我們堅持不使用化肥、農藥,不開設實體店,所有產品全部通過網上賣,從種植、采摘、清洗、包裝、配送,古農生態(tài)形成了自己的生產鏈。”在蕭山戴村大石蓋村的山坳里,陶青云、夏玉標、馮益群,三位海歸,嘴里跑著英文,肩上挑著羊糞,種出了滿滿的綠色希望。
懷揣初心 踏上農墾之路
“我們之中有本科也有碩士,而且畢業(yè)的學校都是國外非常不錯的名校,所學專業(yè)也跟農業(yè)沒有任何關系,走上這條路,也是出于偶然。”陶青云說。
“那時候我和夏玉標剛做了父親,對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轉基因等食品安全問題特別關注。于是我們萌生了為孩子提供自然的、安全的食材的想法。”他們果斷辭掉了在金融機構的工作,投身到農場建設中。一起加入的還有同為“海歸”、英國留學回來的馮益群。
“怎樣的食品是安全的?現在的菜都失去了它們本來的味道,小時候那些菜的味道都去哪兒了?”帶著這些問題,三個海歸開始走上了自己的種菜之路。“自然農法”與“古法農業(yè)”結合,是他們在一系列研究后給自己定下的“課題”:“我們試圖還原500年前的耕種方式,通過改良土壤,最后改變水質與空氣,把人居住的環(huán)境整個變好。”
因為要回歸自然,因此他們在基地選址上對土壤和水的要求極為苛刻:“一定要達到國際標準才行。”最終,他們在戴村鎮(zhèn)大石蓋村找到了這樣一塊“處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