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對于浙江,是水果豐收的季節(jié),開心的不僅是辛苦了一年的果農,浙江省農科院的水果專家面對掛果的研究基地也是一臉甜蜜。一年的種植、嫁接、管理之后,又到了檢驗各種雜交品種好壞的時候了,哪個品種要再觀察、哪個可以保留、哪種缺乏應用價值要直接“咔嚓”,都將在這個時候做出記錄和評判。
靠什么判斷?看樹葉,知道樹木對于銹病、黑斑病的抗病性如何;看裂果率;更重要的是口感,這要靠專家一口一口吃出來。
專家們說,如果每天吃100多口相同的水果,連續(xù)吃上三個多月,真是會吃哭的,到最后都是憑著職業(yè)精神在吃了。記者7月11日跟隨省農科院梨育種課題組戴美松博士,一起經(jīng)歷“吃吃吃”的痛苦。
蜜梨成熟時 每天要嘗150個不同的梨
蜜梨成熟的夏季,在省農科院的楊渡基地,38歲的戴博士早上7點進入果園工作。所以,8點半,和戴老師匯合時,他已在雜交林巡視了1個多小時,“還好,今天還能吃。”戴博士說,他已經(jīng)吃了大約100個梨,基本上每個梨咬上一口,“一天能巡視200——300棵梨樹,大概得吃個150個。”
在吃吃吃之前,先來科普一下,為什么專家非要當神農,親自品嘗這些果實?
首先,這是育種的必備過程。“我們按照既定育種目標配置不同的雜交組合,培育雜交群體,就有了現(xiàn)在你所在的雜種圃,現(xiàn)在這里有3000多棵雜交后代,每一棵都是不同的。”戴博士說,進入結果期的雜交后代如果其性狀表現(xiàn)嚴重偏離了育種目標,比如裂果太多,或者抗病性差,或者果子長得太丑,那么就直接上鋸子,沒有第二年了;如果部分達到了育種目標,那么就留著看第二年的表現(xiàn),有時候可能品種很好,但是當年的天氣原因不適合生長,“一般三年表現(xiàn)都很好,就可以把優(yōu)選的單株拿到省內外的一些點去做區(qū)域試驗。區(qū)試的過程至少要5年,如果表現(xiàn)好,那么可以去審請登記品種,說明這個品種有了推廣的資格。”
還沒開始吃梨,就覺得農業(yè)專家真不容易,一個品種的育成至少要10年。
那么不能用機器來判定酸甜苦澀度嗎?
用機器還得采摘,3000多棵樹,每棵在成熟前、成熟、過熟三個時候至少都得來1次,工作量太大。另外,酸甜并不是唯一的標準,果子長得美不美,用刀削皮看看果肉細膩不細膩,果肉有沒有光澤,這些通通都在評判標準中,“所以,就直接吃吧,這樣效率最高。挑出好的,可以再用機器檢測。”戴博士說,他們經(jīng)常摘了梨,就在衣服上擦一下,連皮啃一口,基本就能吃出這種梨的口感了,肉質夠不夠細膩,味道夠不夠好,梨肉是不是夠爽脆,百般滋味都有了感覺。
培育出好吃好看又有香味的梨
博士的職業(yè)生涯就圓滿了
這一天,一個小時里,戴博士帶著記者吃梨,一開始還能當個美食家,對每一口吃下去的梨有個評價。
比如,戴博士會說“第一口不錯,越品越淡,沒有后味”,“這個甜得不清爽,沒有愉悅的感覺”,“這個果子的形狀還算漂亮,就是肉質偏粗,還沒完全松散下來,該燉2個時辰的肉,就只燉了1個時辰,再長一周可能好點”,“這個味還沒完全上來,淡了點,淀粉還沒完全轉化成糖”……
記者跟著他的節(jié)奏,開始還能有點文藝的感慨,“生活就像一個梨的雜種圃,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梨是什么味道。”
慢慢地,嘴里各種甜味交織,就變成了為什么還要吃的詢問。耐心的戴博士表示,沒熟也要吃的,果子好不容易長出來,總要知道每個時期到底是什么味道,才能最終確定放棄它還是留下它。
一個小時左右,邊吃邊聊,吃下了大約50個梨,見梨就覺得胃里沉甸甸的。“從6月底梨園開始有梨慢慢熟起來,一直到9月最后一批梨熟過了頭,每天吃梨的任務才會結束。”
吃吃吃,這樣幸福的事情都變成了負擔,怎么化解?
戴老師捧著兩個正在區(qū)域試驗的梨,一臉幸福地說:“你看,這梨長得多美。你聞聞,浙江的梨都是沒有香味的,我想能在我的職業(yè)生涯里,培育出一種浙江出產的,吃起來很甜,果形圓潤,還能像庫爾勒香梨一樣聞起來有梨香的梨,我就覺得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