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在一個爛漫的秋天,桂花悄然盛開了,曼妙的香甜味兒,一下子鉆進眼里眉間,濃郁、親切。
古往今來,人們對桂花都有著深切的喜愛。桂花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紀,先秦時期賦予神話傳說色彩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山海經(jīng)》就有“招搖之山多桂”的記載。在古人心目中,桂花更是美的化身,《呂氏春秋》贊曰:“物之美者,招搖之桂。”唐、宋以后,桂花栽培開始盛行,文人墨客更是詠桂成風。頗多的名句佳作,凸顯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例如,宋代詩人呂聲的“獨占三秋壓眾芳,何夸橘綠與橙黃。自從分下月中秋,果若飄來天際香”,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等等,都盛贊桂花是三秋期間的領銜花木。
而開放在現(xiàn)代的桂花,似仙女下了凡,帶著一份造化賦予的風雅,以活潑輕松的天然本性,浸染在靈山秀水中,開始有了鄉(xiāng)野泥土的質(zhì)樸芬芳,融進了平凡的人間煙火。
在與桂花的邂逅中,現(xiàn)代人心中升起的是按捺不住的噴香的飲食欲望,以及百轉千回的浪漫懷想。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享受與桂花有關的飲食,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糖糕、桂花月餅、桂花酒釀圓子羹。圍坐在桂花樹下賞秋閑話,變成了現(xiàn)代人心中遙遠而溫馨的圖畫。
的確,古人也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桂花的食用價值,他們認為桂為百藥之長,性溫、味辛,入肺、大腸經(jīng),煎湯、煮水或浸酒內(nèi)服,能平肝順氣、暖胃止痛、健脾補虛、靜心醒神、散寒破結、清新口氣,對食欲不振、痰飲咳喘、經(jīng)閉腹痛、痔瘡、痢疾等癥有一定療效。古人還特別重視釀造桂花酒,這是漢代人們用來敬神祭祖的佳品。屈原在《九歌》中已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的表達,其中,“桂漿”就是指添加桂花而釀制的美酒。
喝桂花泡制的茶也是古人愛做的。把新鮮的或陰干的桂花,用清水漂凈,撒入沸騰的開水中,看她在水中渲染、沉浸,再放入適量蜂蜜或冰糖,便是上佳茶品。這可以美容養(yǎng)顏、清火明目、舒咽利喉的茶兒,是非常適合女子飲用的“幸福茶”。
清可蕩滌,濃可致遠。那么,趁月色清輝,趁桂花絢爛,去拿來一張銀質(zhì)大圓盤,采集一些桂花吧。然后,一層薄桂花,一層薄砂糖,輕輕緩緩地裝入潔凈透明的寬大方口的玻璃瓶中。悠閑的時候,用銀色小勺兒輕挑著,細細地品嘗。
月亮,正慢慢地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