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農家諺語。然而,有關專家對農戶抽樣調查的資料顯示,我國80%的農戶習慣于憑傳統(tǒng)經驗施肥,不考慮各種肥料特性而盲目采用“以水沖肥”、“一炮轟”等簡單的施肥方法,全國有1/3的農戶施肥量超過所種莊稼的需要量;隨著農民對種地投入的增加,農村“施肥過量,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也越來越多。
必須高度重視過量施肥的危害,進一步改進我國農村的傳統(tǒng)施肥模式,以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節(jié)約資源和能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危害之一:削弱莊稼生產能力
莊稼就和人一樣,吃得太飽不僅不利于成長,反而會不利于健康。據全國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介紹,施肥過量對莊稼造成危害的結果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容易倒伏,倒伏一旦出現,就必然導致糧食減產;另一個是容易發(fā)生病蟲害,氮肥施用過多,會使莊稼抗病蟲能力減弱,易遭病蟲侵染,繼而增加消滅病蟲害的農藥用量,直接威脅了食品的安全性?! ∥覈且粋€農業(yè)大國,每年生產和消費的化肥量超過4500萬噸,而全國氮肥利用率僅有30%左右。其實,糧食生產中并不需要施用那么多肥料,莊稼的生長就如孩子的成長一樣,當孩子還是嬰兒時不需要吃得太多,等他在長個子的時候才需要補充更多的營養(yǎng)。莊稼也需要在不同階段供給不同量的養(yǎng)分,比如北京的冬小麥,10月份播種后的四五個月里的生長量都很小,而傳統(tǒng)的施肥方法就是在播種之前把整個生育期的肥料全施下去,在這最初的四五個月里,莊稼能吸收利用的肥料養(yǎng)分較少,因此會有大部分損失浪費,而在莊稼生長高峰期時,化肥又不能滿足莊稼生長需要,限制糧食產量的提高。
危害之二:加劇環(huán)境污染
專家曾做過這樣的調查:大氣里面隨著降雨、沙塵暴等自然現象降下來的氮素,1公頃可以達到80公斤,而高產小麥1公頃才需要160-180公斤氮素。也就是說種在土地中的小麥僅從大氣中就獲得近一半的養(yǎng)分,如果人們無視這部分養(yǎng)分的作用,仍舊按照以前的肥料用量施肥,就會造成施肥過量。過多施用的肥料量超過土壤的保持能力時,就會流入周圍的水中,形成農業(yè)面源污染、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導致藻類滋生,繼而破壞水環(huán)境。據統(tǒng)計,中國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素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
過量的肥料會滲入20米以內的淺層地下水中,使得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增加。原來我們認為這是好事,在20世紀70年代,很多地區(qū)的農民都宣揚我們有肥水,這水抽上來一灌,就可以直接長莊稼,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洲人發(fā)現長期飲用硝酸鹽多的水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盡管到目前為止,科學上對硝酸鹽是否對人體有危害還存在爭議,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從我國淺層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增加的現實看,氮肥的施用量是過多了。
危害之三:浪費大量緊缺資源
氮、磷、鉀是莊稼所需營養(yǎng)的“三要素”。大氣中的氮氣是絕大多數莊稼不能利用的氮素形態(tài),必須通過高壓高溫,也就是通過消耗大量能源把它變成氨氣態(tài)活性氮,再轉化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其他形態(tài)作為肥料。過去生產氮肥主要以石油為原料,現在靠天然氣和煤。這些能源都是我國的緊缺資源。這也正是化肥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夠把浪費掉的化肥節(jié)省下來,就會緩解我國的能源緊缺狀況。2004年,我國化肥生產消耗了大約1億噸標準煤,超過國家能源消耗比重的5%;此外,化肥生產每年消耗的高品位磷礦石超過了1億噸,而磷礦石已經列入國土資源部2010年后緊缺資源之列;化肥生產還消耗了我國72%的硫資源。
我們可以算這樣一筆帳:如果全國所產天然氣全部用于生產化肥,也只能滿足最大需求量的55%;如果能把發(fā)達地區(qū)1/3農戶過量施用的化肥節(jié)省下來,補給化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區(qū),將會使全國糧食生產在不增加肥料施用總量的條件下增加更多的產量。據專家推算,如果把發(fā)達地區(qū)過量施用的肥量減低30%,同時使絕大多數農民朋友做到合理施肥,既不影響莊稼生長,又節(jié)省能源、保護環(huán)境、減少農民負擔。可見,全面推廣科學施肥技術具有極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80%的農戶僅憑經驗施肥,不講究科學方法。為此,農業(yè)部在全國啟動了“測土配方施肥行動”,進一步向農民朋友全面普及科學施肥的理念和技術。
據張福鎖介紹,一般化肥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有氮、磷、鉀等,由于磷和鉀不易流失,而氮的活性較強而容易損失,因此,對磷鉀養(yǎng)分可以采用平衡監(jiān)控的方法、而對氮素要實時調控,特別是要根據作物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和土壤養(yǎng)分供應狀況,把氮肥施在作物需求量最大的關鍵時期。這就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基本思路。
目前,農民施肥普遍存在“三重三輕”現象,即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磷肥、輕鉀肥,重大量元素肥、輕中微量元素。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就是通過土壤測試,及時掌握土壤肥力狀況,按不同莊稼的需肥特征和農業(yè)生產要求,實行有機肥與化肥、氮肥與磷鉀肥和中微量元素等肥料適量配比平衡施用,以提高肥料養(yǎng)分利用率,促進農業(yè)生產高產、優(yōu)質和高效的一種科學施肥方法。
必須高度重視過量施肥的危害,進一步改進我國農村的傳統(tǒng)施肥模式,以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節(jié)約資源和能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危害之一:削弱莊稼生產能力
莊稼就和人一樣,吃得太飽不僅不利于成長,反而會不利于健康。據全國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介紹,施肥過量對莊稼造成危害的結果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容易倒伏,倒伏一旦出現,就必然導致糧食減產;另一個是容易發(fā)生病蟲害,氮肥施用過多,會使莊稼抗病蟲能力減弱,易遭病蟲侵染,繼而增加消滅病蟲害的農藥用量,直接威脅了食品的安全性?! ∥覈且粋€農業(yè)大國,每年生產和消費的化肥量超過4500萬噸,而全國氮肥利用率僅有30%左右。其實,糧食生產中并不需要施用那么多肥料,莊稼的生長就如孩子的成長一樣,當孩子還是嬰兒時不需要吃得太多,等他在長個子的時候才需要補充更多的營養(yǎng)。莊稼也需要在不同階段供給不同量的養(yǎng)分,比如北京的冬小麥,10月份播種后的四五個月里的生長量都很小,而傳統(tǒng)的施肥方法就是在播種之前把整個生育期的肥料全施下去,在這最初的四五個月里,莊稼能吸收利用的肥料養(yǎng)分較少,因此會有大部分損失浪費,而在莊稼生長高峰期時,化肥又不能滿足莊稼生長需要,限制糧食產量的提高。
危害之二:加劇環(huán)境污染
專家曾做過這樣的調查:大氣里面隨著降雨、沙塵暴等自然現象降下來的氮素,1公頃可以達到80公斤,而高產小麥1公頃才需要160-180公斤氮素。也就是說種在土地中的小麥僅從大氣中就獲得近一半的養(yǎng)分,如果人們無視這部分養(yǎng)分的作用,仍舊按照以前的肥料用量施肥,就會造成施肥過量。過多施用的肥料量超過土壤的保持能力時,就會流入周圍的水中,形成農業(yè)面源污染、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導致藻類滋生,繼而破壞水環(huán)境。據統(tǒng)計,中國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素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
過量的肥料會滲入20米以內的淺層地下水中,使得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增加。原來我們認為這是好事,在20世紀70年代,很多地區(qū)的農民都宣揚我們有肥水,這水抽上來一灌,就可以直接長莊稼,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洲人發(fā)現長期飲用硝酸鹽多的水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盡管到目前為止,科學上對硝酸鹽是否對人體有危害還存在爭議,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從我國淺層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增加的現實看,氮肥的施用量是過多了。
危害之三:浪費大量緊缺資源
氮、磷、鉀是莊稼所需營養(yǎng)的“三要素”。大氣中的氮氣是絕大多數莊稼不能利用的氮素形態(tài),必須通過高壓高溫,也就是通過消耗大量能源把它變成氨氣態(tài)活性氮,再轉化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其他形態(tài)作為肥料。過去生產氮肥主要以石油為原料,現在靠天然氣和煤。這些能源都是我國的緊缺資源。這也正是化肥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夠把浪費掉的化肥節(jié)省下來,就會緩解我國的能源緊缺狀況。2004年,我國化肥生產消耗了大約1億噸標準煤,超過國家能源消耗比重的5%;此外,化肥生產每年消耗的高品位磷礦石超過了1億噸,而磷礦石已經列入國土資源部2010年后緊缺資源之列;化肥生產還消耗了我國72%的硫資源。
我們可以算這樣一筆帳:如果全國所產天然氣全部用于生產化肥,也只能滿足最大需求量的55%;如果能把發(fā)達地區(qū)1/3農戶過量施用的化肥節(jié)省下來,補給化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區(qū),將會使全國糧食生產在不增加肥料施用總量的條件下增加更多的產量。據專家推算,如果把發(fā)達地區(qū)過量施用的肥量減低30%,同時使絕大多數農民朋友做到合理施肥,既不影響莊稼生長,又節(jié)省能源、保護環(huán)境、減少農民負擔。可見,全面推廣科學施肥技術具有極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80%的農戶僅憑經驗施肥,不講究科學方法。為此,農業(yè)部在全國啟動了“測土配方施肥行動”,進一步向農民朋友全面普及科學施肥的理念和技術。
據張福鎖介紹,一般化肥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有氮、磷、鉀等,由于磷和鉀不易流失,而氮的活性較強而容易損失,因此,對磷鉀養(yǎng)分可以采用平衡監(jiān)控的方法、而對氮素要實時調控,特別是要根據作物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和土壤養(yǎng)分供應狀況,把氮肥施在作物需求量最大的關鍵時期。這就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基本思路。
目前,農民施肥普遍存在“三重三輕”現象,即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磷肥、輕鉀肥,重大量元素肥、輕中微量元素。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就是通過土壤測試,及時掌握土壤肥力狀況,按不同莊稼的需肥特征和農業(yè)生產要求,實行有機肥與化肥、氮肥與磷鉀肥和中微量元素等肥料適量配比平衡施用,以提高肥料養(yǎng)分利用率,促進農業(yè)生產高產、優(yōu)質和高效的一種科學施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