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的脫毒馬鈴薯新品系共9個,均從畢節(jié)地區(qū)馬鈴薯育種脫毒中心引進。其品系編號分別為:B9904-2、B9904-1、B9901-33、B9911-1、B9911-3、B9907-4、B9910-9、BP26、米拉(CK)。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在大方縣風山鄉(xiāng)風山村陳光義農戶的承包地上,海拔1682m,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前作小麥,播種前翻耕碎土,整地質量符合試驗要求。試驗單作,采用單因子隨機區(qū)組排列進行安排.3次重復,27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3.28m2,小區(qū)長4m,寬3.32m,行距O.66m,窩距0.25m,每小區(qū)種5行,每行16窩,全小區(qū)共80窩,合每公頃6萬窩。
試驗于2006年3月2日挖窩播種,每窩播一整薯塊(25-30g)。每公頃施農家肥2.25萬kg、洋芋專用復合肥375kg作基肥,未施追肥。播種后覆土起壟。齊苗后于5月13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培土。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系中,B9904-1、B9904-2、B9901-33和B9910-9等4個品系的產量高于對照米拉,其增產率依次為25.85%、17.42%、13.70%和10.64%;B9911-3、B9911-1、BP26和B9907-4等4個品系產量較對照米拉低,其減產率依次為0.74%、5.72%、8.00%和10.84%。經方差分析,B9904-1和B9904-2兩個品系分別較對照增產達O.01顯著水平和0.05顯著水平。其余品系與對照產量差異均不顯著。
2.2 出苗動態(tài)表2可以看出,對照米拉3個重復均全部出齊苗,出苗率為100%,B9904-2和B9910-9兩個品系各有1個小區(qū)出齊苗,其余試驗小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窩現(xiàn)象。
2.3 生育期 表3可以看出,播種到出苗的生育日數(shù),對照米拉和BP26相同,B9910-9比對照米拉早17d;其余品系均比對照米拉晚7d。在出苗到成熟的生育日數(shù)方面,對照米拉和BP26相同,B9910-9比對照早11d;B9904-2和B9911-1相同,比對照晚12d;B9901-33比對照晚9d;B9911-3和B9907-4相同,比對照晚8d;B9904-1比對照晚4d。
2.4 地下部主要性狀(表4)
2.4.1 大中薯率。參試品系中,除B9911-1比對照米拉低外,其余參試品系大中薯率均高于對照米拉。
2.4.2 淀粉含量。參試品系中,BP26、B9907-4、B9911-3、B9910-9等4個品系淀粉含量比對照米拉高;其余4個品系均比對照米拉低。
2.4.3 平均單株結薯數(shù)。在參試品系中,除B9911-3比對照米拉多外,其余參試品系單株結薯數(shù)量均低于對照米拉。
2.4.4 平均單株產量。參試品系中,B9911-3和對照米拉相同,B99011-1和B9907-4兩個品系比對照低;其余5個參試品系均比對照米拉高。
2.4.5 薯形和表皮光滑度。在薯形方面,對照米拉為長筒形,B9904-2、B9904-1、B9901-33 3個品系為長橢圓形.B9911-1、B9911-3和BP26為圓形,B9907-4和B9910-9為扁圓形。在表皮方面,B9904-2、B9907-4和BP26為麻皮,對照米拉較粗糙,其余參試品系表皮均光滑。
2.4.6 皮肉色。參試品種(系)中,皮色除B9904-1、B9901-33、B9911-1和B9910-9為淡黃色外,其余參試品種(系)皮色均為黃色。在肉色方面,B9911-3為淡黃色,B9901-33、139911-1和BP26為乳白色,其余參試品種(系)肉色均為黃色。
2.4.7 芽眼。芽眼數(shù)量對照米拉為中,其他的所有參試品系的芽眼數(shù)量均比對照米拉少,芽眼深度以對照米拉為深,B9907-4為中,其余參試品系芽眼深度均為淺。
2.5.1 株形、花色。株形為B9911-3、B9907-4和對照米拉為半直立,其余參試品系為直立。花色除B9904-1、B9911-1和B9911-33個品系未開花外,其余品種(系)開花均為白色。
2.5.2 株高和莖粗。對照米拉株高89.4cm,莖粗0.6cm,所有參試品系株高和莖粗均高于對照米拉。
2.5.3 主莖數(shù)和分枝數(shù)。主莖數(shù)BP26和對照米拉為4.2個,其他參試品種(系)中,除B9907-4為6.2個,比對照米拉高外,其余品系主莖數(shù)均沒有對照多。所有參試品系的分枝數(shù)均比對照米拉多。
2.6 病害情況 整個試驗期間只發(fā)生卷葉病、晚疫病和粉痂病(表6)。
2.6.1 卷葉病。田間除了B9904-1發(fā)生卷葉病,病株率為2.5%外,其余參試品種(系)均未發(fā)生卷葉病害。
2.6.2 晚疫病。6月30日調查,僅B9904-1和B9911-1兩個品系未發(fā)現(xiàn)病株,其他品種(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晚疫病發(fā)生,其中對照米拉發(fā)病最重,病級數(shù)為3級,發(fā)病率為100%,其余品系發(fā)病級數(shù)均為1級,發(fā)病率B9911-3、B9907-4、B9910-9、BBP26為90%.B9904-2為80%,B9901-33為50%。7月7日捌查,病級數(shù)以對照米拉最高為3級,其次是B9901-33和B9911-3為2級,其余品系均為1級;發(fā)病率除B9904-1和B9907-4為80.O%和90.O%外,其余品系發(fā)病率均為100.0%。
2.6.3 粉痂病。參試品種(系)中,B9904-2、B9911-1、B9907-4、BF26和對照米拉未發(fā)生粉痂病,其余品系均有輕微的粉痂病發(fā)生。
3 參試品種特性與建議
3.1 B9904-1 產量居參試品種(系)第1位,小區(qū)折合產量420482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達O.01極顯著水平,增產率為25.85%,薯塊長橢圓形,皮色淡黃,肉色黃色,芽眼少、淺,表皮光滑,晚疫病發(fā)生較晚,粉痂病較輕。建議推薦參加區(qū)試并組織生產試驗。
3.2 B9904-2 產量居參試品種(系)第2位,小區(qū)折合產量392319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達O.05顯著水平,增產率為17.42%。薯塊長橢圓形,黃皮黃肉,芽眼少、淺,表皮光滑,抗粉痂病。建議推薦參加區(qū)試并組織生產試驗。
3.3 B9911-3產量居參試品種(系)第3位,小區(qū)折合產量37989.5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13.70%,大中薯率91.28%,居第1位,比對照高23.55%。薯形長橢圓形,淡黃皮,乳白色肉,表皮光滑,芽眼少、淺。建議繼續(xù)進行鑒定。
3.4 B9910-9產量居參試品種(系)第4位,小區(qū)折合產量36965.4 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10.64%。薯塊扁圓形,淡黃皮,黃肉,芽眼少、淺,表皮光滑。建議繼續(xù)進行鑒定。
3.5 其他品種其他品種產量均低于對照米拉。由于該試驗只進行1年,且當年前期干旱,6月中下旬又遇多雨天氣,田間濕度較大。為了正確評價馬鈴薯新品系在大方縣的“三性狀”,建議翌年繼續(xù)試驗。
1.1 試驗材料 供試的脫毒馬鈴薯新品系共9個,均從畢節(jié)地區(qū)馬鈴薯育種脫毒中心引進。其品系編號分別為:B9904-2、B9904-1、B9901-33、B9911-1、B9911-3、B9907-4、B9910-9、BP26、米拉(CK)。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在大方縣風山鄉(xiāng)風山村陳光義農戶的承包地上,海拔1682m,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前作小麥,播種前翻耕碎土,整地質量符合試驗要求。試驗單作,采用單因子隨機區(qū)組排列進行安排.3次重復,27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3.28m2,小區(qū)長4m,寬3.32m,行距O.66m,窩距0.25m,每小區(qū)種5行,每行16窩,全小區(qū)共80窩,合每公頃6萬窩。
試驗于2006年3月2日挖窩播種,每窩播一整薯塊(25-30g)。每公頃施農家肥2.25萬kg、洋芋專用復合肥375kg作基肥,未施追肥。播種后覆土起壟。齊苗后于5月13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培土。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系中,B9904-1、B9904-2、B9901-33和B9910-9等4個品系的產量高于對照米拉,其增產率依次為25.85%、17.42%、13.70%和10.64%;B9911-3、B9911-1、BP26和B9907-4等4個品系產量較對照米拉低,其減產率依次為0.74%、5.72%、8.00%和10.84%。經方差分析,B9904-1和B9904-2兩個品系分別較對照增產達O.01顯著水平和0.05顯著水平。其余品系與對照產量差異均不顯著。
2.2 出苗動態(tài)表2可以看出,對照米拉3個重復均全部出齊苗,出苗率為100%,B9904-2和B9910-9兩個品系各有1個小區(qū)出齊苗,其余試驗小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窩現(xiàn)象。
2.3 生育期 表3可以看出,播種到出苗的生育日數(shù),對照米拉和BP26相同,B9910-9比對照米拉早17d;其余品系均比對照米拉晚7d。在出苗到成熟的生育日數(shù)方面,對照米拉和BP26相同,B9910-9比對照早11d;B9904-2和B9911-1相同,比對照晚12d;B9901-33比對照晚9d;B9911-3和B9907-4相同,比對照晚8d;B9904-1比對照晚4d。
2.4 地下部主要性狀(表4)
2.4.1 大中薯率。參試品系中,除B9911-1比對照米拉低外,其余參試品系大中薯率均高于對照米拉。
2.4.2 淀粉含量。參試品系中,BP26、B9907-4、B9911-3、B9910-9等4個品系淀粉含量比對照米拉高;其余4個品系均比對照米拉低。
2.4.3 平均單株結薯數(shù)。在參試品系中,除B9911-3比對照米拉多外,其余參試品系單株結薯數(shù)量均低于對照米拉。
2.4.4 平均單株產量。參試品系中,B9911-3和對照米拉相同,B99011-1和B9907-4兩個品系比對照低;其余5個參試品系均比對照米拉高。
2.4.5 薯形和表皮光滑度。在薯形方面,對照米拉為長筒形,B9904-2、B9904-1、B9901-33 3個品系為長橢圓形.B9911-1、B9911-3和BP26為圓形,B9907-4和B9910-9為扁圓形。在表皮方面,B9904-2、B9907-4和BP26為麻皮,對照米拉較粗糙,其余參試品系表皮均光滑。
2.4.6 皮肉色。參試品種(系)中,皮色除B9904-1、B9901-33、B9911-1和B9910-9為淡黃色外,其余參試品種(系)皮色均為黃色。在肉色方面,B9911-3為淡黃色,B9901-33、139911-1和BP26為乳白色,其余參試品種(系)肉色均為黃色。
2.4.7 芽眼。芽眼數(shù)量對照米拉為中,其他的所有參試品系的芽眼數(shù)量均比對照米拉少,芽眼深度以對照米拉為深,B9907-4為中,其余參試品系芽眼深度均為淺。
2.5.1 株形、花色。株形為B9911-3、B9907-4和對照米拉為半直立,其余參試品系為直立。花色除B9904-1、B9911-1和B9911-33個品系未開花外,其余品種(系)開花均為白色。
2.5.2 株高和莖粗。對照米拉株高89.4cm,莖粗0.6cm,所有參試品系株高和莖粗均高于對照米拉。
2.5.3 主莖數(shù)和分枝數(shù)。主莖數(shù)BP26和對照米拉為4.2個,其他參試品種(系)中,除B9907-4為6.2個,比對照米拉高外,其余品系主莖數(shù)均沒有對照多。所有參試品系的分枝數(shù)均比對照米拉多。
2.6 病害情況 整個試驗期間只發(fā)生卷葉病、晚疫病和粉痂病(表6)。
2.6.1 卷葉病。田間除了B9904-1發(fā)生卷葉病,病株率為2.5%外,其余參試品種(系)均未發(fā)生卷葉病害。
2.6.2 晚疫病。6月30日調查,僅B9904-1和B9911-1兩個品系未發(fā)現(xiàn)病株,其他品種(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晚疫病發(fā)生,其中對照米拉發(fā)病最重,病級數(shù)為3級,發(fā)病率為100%,其余品系發(fā)病級數(shù)均為1級,發(fā)病率B9911-3、B9907-4、B9910-9、BBP26為90%.B9904-2為80%,B9901-33為50%。7月7日捌查,病級數(shù)以對照米拉最高為3級,其次是B9901-33和B9911-3為2級,其余品系均為1級;發(fā)病率除B9904-1和B9907-4為80.O%和90.O%外,其余品系發(fā)病率均為100.0%。
2.6.3 粉痂病。參試品種(系)中,B9904-2、B9911-1、B9907-4、BF26和對照米拉未發(fā)生粉痂病,其余品系均有輕微的粉痂病發(fā)生。
3 參試品種特性與建議
3.1 B9904-1 產量居參試品種(系)第1位,小區(qū)折合產量420482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達O.01極顯著水平,增產率為25.85%,薯塊長橢圓形,皮色淡黃,肉色黃色,芽眼少、淺,表皮光滑,晚疫病發(fā)生較晚,粉痂病較輕。建議推薦參加區(qū)試并組織生產試驗。
3.2 B9904-2 產量居參試品種(系)第2位,小區(qū)折合產量392319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達O.05顯著水平,增產率為17.42%。薯塊長橢圓形,黃皮黃肉,芽眼少、淺,表皮光滑,抗粉痂病。建議推薦參加區(qū)試并組織生產試驗。
3.3 B9911-3產量居參試品種(系)第3位,小區(qū)折合產量37989.5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13.70%,大中薯率91.28%,居第1位,比對照高23.55%。薯形長橢圓形,淡黃皮,乳白色肉,表皮光滑,芽眼少、淺。建議繼續(xù)進行鑒定。
3.4 B9910-9產量居參試品種(系)第4位,小區(qū)折合產量36965.4 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10.64%。薯塊扁圓形,淡黃皮,黃肉,芽眼少、淺,表皮光滑。建議繼續(xù)進行鑒定。
3.5 其他品種其他品種產量均低于對照米拉。由于該試驗只進行1年,且當年前期干旱,6月中下旬又遇多雨天氣,田間濕度較大。為了正確評價馬鈴薯新品系在大方縣的“三性狀”,建議翌年繼續(xù)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