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二化螟發(fā)生新特點。①暖冬氣候特點,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暖冬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增加了蟲口基數(shù)。
②水稻耕作制度的變化,增加了本田蟲口量。首先,近年來長期推廣旱育秧和拋秧,秧苗長勢旺盛,葉片嫩綠,二化螟成蟲趨綠性強,有利于成蟲的棲息和產(chǎn)卵,拋秧減少了因栽秧對蟻螟造成的機械損傷,由此增加了本田蟲口量。
③小麥、油菜的免耕稻草覆蓋栽培,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條件。小麥、油菜免耕稻草覆蓋栽培,一方面對稻樁無機械損傷,因而對二化螟亦無機械損傷;另一方面,稻草覆蓋可提高二化螟環(huán)境溫度,且氣溫越低,保溫效果越好,冬至日測定,稻草覆蓋下二化螟的環(huán)境溫度較非覆蓋高4℃,這樣對于各齡期二化螟幼蟲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條件。
④農(nóng)藥使用不當,加重了二化螟的危害。雙流縣自80年代初期推廣殺蟲雙大粒劑和水劑防治螟蟲,80年代畝用18%殺蟲雙水劑200毫升,防效可達80%以上,而近兩年畝用18%殺蟲雙水劑500毫升,防效也僅達30%左右。由于20余年單一使用此藥劑,抗性增強,蟲口基數(shù)猛增,加重了為害。
2.治理對策。①處理稻樁,降低基數(shù)。秋季小麥油菜播栽前,采用人工鏟除稻樁,集中深埋或施用“腐桿靈”將稻樁腐爛,破壞二化螟越冬場所,控制來年為害。
②統(tǒng)防秧田,控制本田基數(shù)。螟蟲卵塊在秧田和本田均有孵化,因此,在秧苗移栽前5~7天統(tǒng)一施藥防治,一方面可防治已在秧田孵化的蟻螟,另一方面,秧苗帶藥下田,可防治移栽初期本田孵化的螟蟲。
③重治本田,控制當年為害,減輕來年基數(shù)。本田螟蟲發(fā)生兩代,一代螟蟲蟲口量大、峰期多、為害期長,可選擇在1~2齡期,施用長效農(nóng)藥防治一次,如畝用5%銳勁特30~40毫升,在1~2齡期施用,持效期達30天以上,或選用短效農(nóng)藥于1~2齡期施藥一次,間隔10~15天施用第二次;二代螟蟲于盛孵期施藥防治,即在水稻抽穗50%以下,適時施藥防治。
②水稻耕作制度的變化,增加了本田蟲口量。首先,近年來長期推廣旱育秧和拋秧,秧苗長勢旺盛,葉片嫩綠,二化螟成蟲趨綠性強,有利于成蟲的棲息和產(chǎn)卵,拋秧減少了因栽秧對蟻螟造成的機械損傷,由此增加了本田蟲口量。
③小麥、油菜的免耕稻草覆蓋栽培,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條件。小麥、油菜免耕稻草覆蓋栽培,一方面對稻樁無機械損傷,因而對二化螟亦無機械損傷;另一方面,稻草覆蓋可提高二化螟環(huán)境溫度,且氣溫越低,保溫效果越好,冬至日測定,稻草覆蓋下二化螟的環(huán)境溫度較非覆蓋高4℃,這樣對于各齡期二化螟幼蟲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條件。
④農(nóng)藥使用不當,加重了二化螟的危害。雙流縣自80年代初期推廣殺蟲雙大粒劑和水劑防治螟蟲,80年代畝用18%殺蟲雙水劑200毫升,防效可達80%以上,而近兩年畝用18%殺蟲雙水劑500毫升,防效也僅達30%左右。由于20余年單一使用此藥劑,抗性增強,蟲口基數(shù)猛增,加重了為害。
2.治理對策。①處理稻樁,降低基數(shù)。秋季小麥油菜播栽前,采用人工鏟除稻樁,集中深埋或施用“腐桿靈”將稻樁腐爛,破壞二化螟越冬場所,控制來年為害。
②統(tǒng)防秧田,控制本田基數(shù)。螟蟲卵塊在秧田和本田均有孵化,因此,在秧苗移栽前5~7天統(tǒng)一施藥防治,一方面可防治已在秧田孵化的蟻螟,另一方面,秧苗帶藥下田,可防治移栽初期本田孵化的螟蟲。
③重治本田,控制當年為害,減輕來年基數(shù)。本田螟蟲發(fā)生兩代,一代螟蟲蟲口量大、峰期多、為害期長,可選擇在1~2齡期,施用長效農(nóng)藥防治一次,如畝用5%銳勁特30~40毫升,在1~2齡期施用,持效期達30天以上,或選用短效農(nóng)藥于1~2齡期施藥一次,間隔10~15天施用第二次;二代螟蟲于盛孵期施藥防治,即在水稻抽穗50%以下,適時施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