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菇有不覆土不出菇、菌絲抗逆性較強的生理特點,可采用塑料大棚畦式直播栽培,覆蓋黑色棚膜再加遮光更便于控制光照,有利于優(yōu)質高產。
一、栽培要點
1.栽培溫度。根據雞腿菇生長溫度范圍,一般以秋季栽培為主,5—8月份制種,9月下旬至11月份出菇,第二年3—6月份仍可出菇。
春季栽培一般在1月份制種,4—6月份出菇。
2.培養(yǎng)料配方。以100平方米計算其干料用量:稻草17500公斤,尿素25公斤,硫酸銨25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石膏75公斤,菜餅125公斤,石灰50公斤,碳:氮比為33:1。
3.建堆發(fā)酵。選排水方便、靠近水源、避風向陽的水泥地建堆。培養(yǎng)料堆制在8月初進行,按5—4—3天式發(fā)酵翻堆即可。做法:先鋪上一層20厘米厚、1.5—2米寬預濕好的稻草,按稻草、尿素、硫酸銨、過磷酸鈣、菜餅的順序逐層上堆,翻堆三次,石膏、石灰在第二次、第三次翻堆時分二次加入,最后一次翻堆時調整含水量在60%左右。
4.建畦直播。挖深約0.2米、寬1—1.5米的菌畦,灌水并滲透后,每平方米畦面撒施150克生石灰粉。上料前先在畦底撒一層菌種,用種量約占總用種量的20%,鋪一層厚約10厘米的培養(yǎng)料并稍壓實,在料面上均勻撒一層菌種,約為總用種量的30%,然后再鋪一層約10厘米的培養(yǎng)料,稍壓實,使料面總厚度為20厘米,再將剩余菌種采用穴播法播種于料面下,使其與料面持平或略低。播種后,將料面整平、壓實,覆土厚約2厘米,并噴水至覆土濕透為止。此后蓋上一層報紙、一層薄膜,溫度計插于料面下10厘米用以檢查料溫。
一般播種量為干料的15%—25%,應在早、晚進行播種。
5.發(fā)菌管理。播種后第四天開始,每天掀動一次覆膜使其通風換氣,注意10—12厘米料溫不得超過35℃,最好保持在30%以下,料溫過高時除加大通風外,可掀開報紙往料面適量噴水降溫,但空氣濕度應保持在75%左右。
6.覆土調水。在正常情況下,播種后15—20天,覆土表面布滿雞腿菇菌絲時,再在其上覆土厚約3厘米,覆土材料采用稻田土或菜園土,PH值在7左右,土粒大小為1—2厘米,并噴水至覆土最大持水量,重新覆蓋報紙、麴膜等,令其繼續(xù)發(fā)菌。待見覆土上長滿一層菌絲時,掀去報紙,加大棚內通風和相對空氣濕度以及光照,促使菌絲良好生長。
二、出菇管理
1.通風。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良好的通風條件,是雞腿菇的重要特性之一。氣溫較低時需在每天的9-15時敞開通風,若溫差較大(如10月份),可利用晚上敞開通風口或掀開棚膜予以通風。
2.溫、濕度。出菇階段要求棚內相對空氣濕度在80%—90%左右,最適溫度為20℃左右。增加濕度的辦法,是往地面澆水、墻面噴水、空中噴霧等,不可直接向菇床灌水或向子實體噴水。
3.光照。雞腿菇子實體生長所需光照在六陰四陽條件下生長較好,隨著光照的增強,子實體老化速度相對要快一些,色澤變化也大。
三、采收后的管理
1.采摘時期。當子實體長至七分熟時,手捏上部不軟、無空隙、無鱗片翻卷現象,菌蓋部分呈光滑潔白狀或極少褐色斑點,此時需及時采收。
2.采摘方法。雞腿菇采收時,要連“根”拔起,不可切斷菇腳留在覆土內或基料上。采收時手持菇柄,旋轉拔起,隨即清理菇腳泥土雜物,即為初級商品菇。
3.收后管理。采收后及時整理畦面,凹洼處補土、整平,根據干濕情況,每平方米畦面澆灌約2—5公斤肥溶液。肥液配方為:每100公斤清水中加入尿素、磷酸二氫鉀各1公斤、紅糖0.5公斤,充分攪拌溶化后即可使用。
雞腿菇每投料栽培一次,可收3—4潮鮮菇,一般生物效率為1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