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別名芎窮、小葉川芎,以干燥的根莖人藥,是常用中藥材之一。川芎喜溫暖和濕潤氣候,要求陽光充足,但幼苗期忌強光和高溫,適種在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含腐殖質豐富的沙壤土上。忌連作、忌澇洼地。
一、川芎的繁殖
采用地上莖節(jié)(苓子)進行無性繁殖,苓種培育一般在1月上旬至2月初,先將平地栽培的川芎草根莖掘起,除去須根、泥土和莖葉,即成為“撫芎”,然后運往高山區(qū)繁殖。栽植穴距離分大、中、小3級,分別為30厘米×20厘米、25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10厘米。在整平耙細的畦面上開穴深6~7厘米,每穴栽“撫芎”1塊,芽頭向上,栽正壓實,再澆少量稀薄肥水。每畝“撫芎”量為150~250千克。川芎苓子繁育技術有以下3種:
1.高山育苓。四川主產(chǎn)區(qū)一般采用山區(qū)(海拔1000~1500米)育苓,供壩區(qū)(海拔500~1000米)栽種。12月底至翌年1月中旬,最晚不應遲于2月上旬。將平壩地區(qū)的川芎挖出,除去莖葉和須根(成為“撫芎”),運到山區(qū)栽種。栽時在整好的畦上按20~30厘米距離開穴,深6~7厘米。每穴栽“撫芎”1個,小的可栽2個,芽向上放好,穴內施堆肥或人畜糞水,再蓋土整平。3月上旬出苗。3月底至4月初當苗高10~12厘米時進行亮蔸疏苗,把蔸土扒開,露出根莖頂端,選留粗細均勻、生長健壯的地上莖8~12個,把其余的地上莖從基部割除。在疏苗后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一次,同時進行追肥,每次每畝施用人畜糞水500~1000千克,第二次加腐熟餅肥50千克。7月中下旬當莖節(jié)顯著膨大,略帶紫褐色時為收獲適期。應選陰天或晴天露水干后,將全株挖出,去掉病蟲株,留下健株,再摘去葉片,割下根莖,干后供藥用。將割下根莖后的莖稈捆成小束,運至陰涼的山洞或室內,地上鋪一層茅草后把莖稈逐層堆放,高約2米,上用茅草等蓋好。1周以后上下翻動一次,以后經(jīng)常檢查,如堆內溫度升高到30℃以上,應立即翻堆檢查,防止其發(fā)熱腐爛。8月上旬取出莖稈運到山下供做種用(切成長3~4厘米、中間有一節(jié)盤的短節(jié),即為繁殖用的“苓子”)。一般莖稈上端的苓子較纖細,營養(yǎng)不良,最好不用。
2.壩地育苓。壩區(qū)栽種川芎也可就地育苓。一般在3月取“撫芎”就地栽種,管理與高山育苓相同。7月上旬收苓稈,選節(jié)盤突出的摘除葉子和嫩苓,理成小捆,放在低溫、(www.nczfj.com)干燥處窖藏20~30天后栽植。
3.本田育苓。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qū)或鄰近沒有山的新產(chǎn)區(qū)栽培川芎,多利用本田的苓子來繁殖。即育苓與本田栽培相結合,直接用收獲川芎時的地上莖節(jié)作苓子繁殖。選留做種的本田繁殖苓子,早春也要亮蔸疏苗,收獲期要延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莖稈需儲藏1~2個月,如儲藏得當,也能收到較好的苓子。但連續(xù)多年使用本田苓子做種,會產(chǎn)生退化現(xiàn)象。
二、選地、整地
栽培川芎宜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較高、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過沙的冷沙土和黃泥、白鱔泥、下濕田等,不宜栽種。栽前除凈雜草,將草燒成炭做肥,翻地后整細整平。根據(jù)地勢和排水條件,做成寬1.6~1.8米的畦。
三、栽苓
8月上中旬,在做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3厘米×20厘米開溝栽種,溝深2~3厘米。同時每隔6~10行的行間密栽一行苓子,以備補苗。苓子須淺栽,平放溝內,芽向上栽正壓入土中。使其既與土壤接觸,又有部分節(jié)盤露出土表。栽后用篩細的堆肥或土糞覆蓋苓子。注意必須把節(jié)盤蓋住,隨后在畦面鋪蓋一層稻草,以減少強光照射或暴雨沖刷。
四、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栽后半個月左右齊苗后揭去蓋草,每隔20天左右中耕除草一次。缺苗處結合中耕進行補苗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并在根莖周圍培土,以保護根莖越冬。
2.追肥。栽后2個月內集中追肥3次,每隔20天一次,最后一次要求在霜降前施用。每畝施肥量為農家肥1.2噸、油餅3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硫酸銨25千克、過磷酸鈣40千克、硫酸鉀10千克。春季莖葉迅速生長時再追肥一次,施肥量同前。
3.冬季管理。川芎枯萎后割去地上莖,除草松土。上面蓋一層薄薄的土,以保護川芎越冬,翌春返青后于3月初施稀薄人畜糞一次。
五、采收
以栽后第二年的5月下旬采挖最為適宜。過早挖,地下根莖尚未充分成熟,產(chǎn)量低;過遲挖,根莖已熟透在地下易腐爛。采挖宜選晴天,挖起全株,磕去根莖上的泥土,除去莖葉,用微火炕烤后,放人竹籠里抖動,去掉泥土及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