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癥狀特點 苗期染病,受害莖、葉呈水浸狀腐爛;成株染病,始于近地表的葉片,初呈水浸狀,后迅速擴大,莖基腐爛,瘡面上生灰褐色霉層,天氣干燥,病株逐漸干枯死亡,霉層由白變綠,濕度大時從基部向上潰爛,葉柄呈深褐色。在土壤中越冬借氣流傳播,寄生衰弱或受低溫侵襲,相對濕度高于94%及適溫易發(fā)病。發(fā)病適溫為20~25℃。
(2)防治方法
①收獲后,及時處理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及時深翻;減少菌源。
②加強管理,避免田間出現(xiàn)高濕條件,做到合理施肥,增強抗病力。
③發(fā)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50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視病情,隔7~10天輪換用藥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15天以上停止用藥。
(2)防治方法
①收獲后,及時處理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及時深翻;減少菌源。
②加強管理,避免田間出現(xiàn)高濕條件,做到合理施肥,增強抗病力。
③發(fā)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50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視病情,隔7~10天輪換用藥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15天以上停止用藥。